每每參觀陶瓷衛(wèi)浴行業(yè)的展會,都不禁感嘆企業(yè)錢多,舍得花錢。大家都知道,佛山每年的陶瓷及衛(wèi)浴博覽交易會(以下簡稱“陶博會”),稍為好點的展位,價格都不便宜,加上裝修,肯定是一筆不小的費用。另一方面,近年來,各種各樣的展會越來越多,參加與否,對企業(yè)來說是件相當糾結的事情。而如何提高展會的影響力,提升展會的人氣吸引力及商家的信心,是主辦方的當務之急。不夸張地說,陶博會已走到了必須改革的邊沿,只有多方面改進才能真正發(fā)展下去。在此,筆者不妨大膽提出以下幾點建議,供大家討論。
一、專業(yè)化。只有專業(yè)方能體現展會高度,倘若為了多撈錢,什么企業(yè)都可以參加,難免成為一鍋大雜燴。走個性化路線的企業(yè)或者老品牌企業(yè),也自然不愿參加,因為會降低其品牌形象。任何游戲都須要建立正確的規(guī)則,沒有規(guī)則,游戲就玩不長久,就無法吸引高手來“博奕”。意大利博羅尼亞陶瓷展為何拒絕更多的中國企業(yè)參展?難道他們不想賺更多錢嗎?自然不是。正是敢于拒絕一部分“不符合”他們要求的企業(yè),才能把展會辦得更好更長久。
二、影響力。在專業(yè)基礎上,去做影響力。若不做影響力,展會就會落入小圈子自我陶醉的作秀漩渦里,有何意義?從近兩年展會來看,筆者發(fā)現陶博會有此傾向趨勢。因此,要想把展會做得更好,必須把展會的影響力搞上去,把展會的影響力下沉到終端,讓經銷商實在感受到,這樣的展會是不可或缺的,能近距離地了解行業(yè)動向的盛會。要體現專業(yè)高度,讓大家覺得,即使不想代理新產品,也值得去看看。只有這樣,方能吸引更多的廠家參與。當然要做影響力,主辦方要有足夠資金來打頭陣,要有前瞻性的辦展思路。只想著賺點小錢,不從整個行業(yè)發(fā)展角度去承擔一份責任,是辦不好會展的。
三、集中性。目前,陶博會場地分得太散,應該集中到一個地方舉行。參展廠家本來就少,再分散就顯得更弱。經銷商看見會感覺規(guī)模不夠大,直接影響其再次參加的積極性。從最近幾屆來看,除了開幕當天人氣較旺,更多地時候有給人走過場的感覺。中國人喜歡湊熱鬧,其他不說,只要足夠熱鬧,參與的熱情就會高漲。
四、國際化。要國際化,方能吸引更多高端品牌參與。但就目前中國的環(huán)境,想要真正地做到國際化絕非易事。破除困局,最好的辦法是與國外相關展會機構合作。至于如何選擇國外企業(yè),如何吸引他們的參與,需要我們展會主辦者好好思考,用何種辦法引進并讓他們相信來了會有收獲。
最后,我想給參展商一個建議,不要每次參展時,把產品擺得滿滿的,似乎總擔心人家不知你家東西多,或者把展廳搞得像個批發(fā)市場一樣,這是沒有自信的表現,沒有正確利用展示品牌形象的機會。我們的企業(yè)要有自信,會展結束后,你的品牌形象能留在觀展者的腦海中。去年的秋交會,我和同事在華夏陶瓷城觀展,有一家展廳和很多開放式的展廳不同,一反常態(tài),用黑紗布把自己的展廳包圍起來,請了一個舞者在里面表演,工作人員在前臺給觀眾發(fā)企業(yè)資料,讓人感覺耳目一新,神秘又有新鮮感,這樣的企業(yè)誰不想一探究竟呢?
再有,展會不單單是展示產品,不要因為自己有了產品,就急于表現,急于去參展推廣,現在做企業(yè)不是八九十年代了,可以僅僅依靠產品取勝,如今必須先把企業(yè)的文化體制完善起來,通過企業(yè)的文化對產品的核心價值進行包裝。內功練好了,今天不參展,明天一樣會有好的機會。所以,企業(yè)參展盲目不得,要視自己的發(fā)展需要而定。不能只要是展會就沖上去,否則一摔倒,之前獲得的東西可能要加倍失去。
話說回來,由于時代發(fā)展的進步,獲取信息的路徑越來越多,商家越來越重視電子商務的推廣,從信息匯聚的功能來說,不管是何種展會,都有時間地點的限制,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一家獨大。面對如此形勢,接下來的陶博會該好好考慮路在何方了。
